送梓州李使君

作者: 唐代   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2
2、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56-158
3、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16

万壑(hè)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壑:山谷。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山中一夜雨,树杪(miǎo)百重泉。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树杪:树梢。

汉女输橦(tóng)布,巴人讼芋田。
汉女:汉水的妇女。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翻:翻然改变,通“反”。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2
2、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56-158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若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

  由此,就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这一联的“山中”承首联的“山”,“树杪”承应首联的“树”,连接紧凑,天然工巧。无怪乎清代诗人王士禛击节称赞这四句诗,“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带经堂诗话》卷十八)。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产芋,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送梓州李使君》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看,它的艺术构思新颖奇特。诗中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然而读后深思,就会发觉此诗紧紧围绕李氏即将赴任的梓州步步展开,层层深入,全诗融注着诗人对李氏欣羡、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会贯通,结构谨严缜密。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伏笔,使诗人劝勉李使君的话更显得切实而不空洞。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诗写送别,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格调高远,爽利明快,在唐人送别诗中,堪称是一首构思别开生面、思想境界高远、读后令人振奋的佳作。

参考资料:

1、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2-153

【sòng zǐ zhōu lǐ shǐ jun1 】 【送梓州李使君】
wàn hè shù cān tiān ,qiān shān xiǎng dù juān 。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shān zhōng yī yè yǔ ,shù miǎo bǎi zhòng quán 。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hàn nǚ shū tóng bù ,bā rén sòng yù tián 。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wén wēng fān jiāo shòu ,bú gǎn yǐ xiān xián 。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注释⑴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⑵壑(hè):山谷。⑶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⑷一夜雨:一作“一半雨”。⑸树杪(miǎo):树梢。⑹汉女:汉水的妇女。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⑺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⑻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翻:翻然改变,通“反”。⑼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最后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误”。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展开查看所有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若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

  由此,就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这一联的“山中”承首联的“山”,“树杪”承应首联的“树”,连接紧凑,天然工巧。无怪乎清代诗人王士禛击节称赞这四句诗,“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带经堂诗话》卷十八)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产芋,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送梓州李使君》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看,它的艺术构思新颖奇特。诗中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然而读后深思,就会发觉此诗紧紧围绕李氏即将赴任的梓州步步展开,层层深入,全诗融注着诗人对李氏欣羡、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会贯通,结构谨严缜密。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伏笔,使诗人劝勉李使君的话更显得切实而不空洞。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诗写送别,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格调高远,爽利明快,在唐人送别诗中,堪称是一首构思别开生面、思想境界高远、读后令人振奋的佳作。

展开查看所有  

《送梓州李使君》作者

王维诗词作品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九岁知属辞,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大乐丞。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在今山东境内)司功参军。宰相张九龄执政时,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李林甫上台后,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二年后回京,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工作。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公元七

相关推荐

  • 送梓州李使君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1]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2]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3]

  •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荆山已去华山来, 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 相公新破蔡州回。

  •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 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

  • 送梓州高参军还京

    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北游君似智,南飞我异禽。
    别路琴声断,秋山猿鸟吟。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送梓州李使君翻译,送梓州李使君赏析,送梓州李使君阅读答案,出自王维的作品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wlmqedu.com.cn/gushici/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