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寿周耐轩府尹

作者: 宋代   邓剡
步凉飔绿野,□钟鼓、□园林。有骑竹更生,扶藜未老,歌舞棠阴。金鞭半横玉带,爆神人、风度五云深。大耐自应鹤骨,活人总是天心。
寿蒲香晚尚堪斟。梧竹对潇森。早问道燕城,衣裁绣衮,台筑黄金。天瓢正消几滴,化中原、焦土作甘霖。却伴赤松未晚,碧桃花下横琴。

bù liáng sī lǜ yě ,□zhōng gǔ 、□yuán lín 。yǒu qí zhú gèng shēng ,fú lí wèi lǎo ,gē wǔ táng yīn 。jīn biān bàn héng yù dài ,bào shén rén 、fēng dù wǔ yún shēn 。dà nài zì yīng hè gǔ ,huó rén zǒng shì tiān xīn 。
shòu pú xiāng wǎn shàng kān zhēn 。wú zhú duì xiāo sēn 。zǎo wèn dào yàn chéng ,yī cái xiù gǔn ,tái zhù huáng jīn 。tiān piáo zhèng xiāo jǐ dī ,huà zhōng yuán 、jiāo tǔ zuò gān lín 。què bàn chì sōng wèi wǎn ,bì táo huā xià héng qín 。
步凉飔绿野,□钟鼓、□园林。有骑竹更生,扶藜未老,歌舞棠阴。金鞭半横玉带,爆神人、风度五云深。大耐自应鹤骨,活人总是天心。
寿蒲香晚尚堪斟。梧竹对潇森。早问道燕城,衣裁绣衮,台筑黄金。天瓢正消几滴,化中原、焦土作甘霖。却伴赤松未晚,碧桃花下横琴。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木兰花慢·寿周耐轩府尹翻译

暂无翻译!

《木兰花慢·寿周耐轩府尹》赏析

暂无赏析!

《木兰花慢·寿周耐轩府尹》作者

邓剡诗词作品邓剡

邓剡(1232-1303)又名光荐,字中甫,又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三年(1262)进士,为文天祥门友。剡以诗名世,江万里屡荐不就,后随天祥赞募勤王。宋末,元兵至,携家入闽。端宗即位,广东制置使赵潽晋辟为斡办官,荐除宣教郎、宗正寺簿。祥兴元年(1278)六月,从驾至硅山,除秘书丞,兼权礼部侍郎,迁直学士。宋亡,投海者再,元兵打捞之,不得死。元将张弘范礼致之,与文天祥同押北上,舟中唱和。

相关推荐

  • 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炎凉。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 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

    恨莺花渐老,但芳草、绿汀洲。纵岫壁千寻,榆钱万叠,难买春留。梅花向来始别,又匆匆、结子满枝头。门外垂杨岸侧,画桥谁系兰舟。
    悠悠。岁月如流。叹水覆、杳难收。凭画阑,往往抬头举眼,都是春愁。东风晚来更恶,怕飞红、怕絮入书楼。双燕归来问我,怎生不上帘钩。

  • 木兰花慢·渔父词

    海滨蓑笠叟,驼背曲,鹤形臞。定不是凡人,古来贤哲,多隐于渔。任公子,龙伯氏,思量来岛大上钩鱼;又说巨鼇吞饵,牵翻员峤方壶。
    磻溪老子雪眉须,肘后有丹书。被西伯载归,营丘茅土,牧野檀车。世间久无是事,问苔矶痴坐待谁欤?只怕先生渴睡,钓竿指着珊瑚。

  •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木兰花慢】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紺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木兰花慢·寿周耐轩府尹原文,木兰花慢·寿周耐轩府尹翻译,木兰花慢·寿周耐轩府尹赏析,木兰花慢·寿周耐轩府尹阅读答案,出自邓剡的作品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wlmqedu.com.cn/gushici/58470.html